專題講座
文殊菩薩信仰與圖像
高菁黛老師於3月12日在松鶴學苑主講「文殊菩薩信仰與圖像」,高老師透過經文、圖像介紹文殊菩薩在佛教的特殊地位,五台山文殊菩薩信仰的盛行與發展。
文殊菩薩是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,代表智慧,因德才超群,居菩薩之首,故稱法王子。文殊菩薩的名字意譯為「妙吉祥」、「妙樂」。在圖像上,常被描繪為俊美的青年,以獅子為坐騎,右手持智慧劍,可斷無明、破煩惱,左手則持佛經或蓮花,頭戴法輪或蓮花冠,彰顯菩薩的尊貴和神聖。
五台山位於山西東北部,山勢險峻,峰巒迭起,佛教傳入中國,很多經典記載五台山與文殊菩薩的關聯,《寶藏陀羅尼經》 中提到「 我滅度後,於南瞻部洲東北方,有國名震旦,其中有山名曰五頂,文殊童子,遊行居住,為諸眾生,於中說法。」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記載「東北方有菩薩住處,名清涼山,過去諸菩薩常於中住;彼現有菩薩,名文殊師利,有一萬菩薩眷屬,常為說法。」經典的說法,給「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」提供了有力的證據。
唐代各宗派對文殊菩薩的推崇,使文殊信仰日漸盛行,作為文殊菩薩道場的五台山,其影響也隨之日益廣泛,不僅中原信徒趨之若鶩,日本、暹羅等國僧人也前來求法,五台山巡禮蔚然成風。由於西陲路途遙遠,民眾將信仰崇拜刻在敦煌石窟裡,便於禮拜。據載敦煌石窟壁畫中現存有《五台山圖》12幅,其中以莫高窟61窟的壁畫最為突出。
高老師以此窟的雕像與壁畫對照現今的景點,介紹五台山五大主峯及主要寺院;文殊菩薩化現的典故如:貧女乞齋、佛陀波利與文殊老人等;圖中還描繪太原與鎮洲到五台的山間道路及參禮的人與物。這堂課讓大家穿梭在第8世紀與21世紀的朝山路上,朝拜淵遠流長的文殊菩薩道場,其信仰與文化基礎深厚,的確是人們獨特的精神資糧。
睡出好健康
蕭龍正醫師主講
西來寺松鶴學苑健康講座,於4月25日邀請中醫師蕭龍正教授主講「睡出好健康」,學苑師生近50人認真聆聽此攸關健康的議題。
蕭教授首先說明影響睡眠的因素,並解說失眠的定義和評估失眠的程度。輕度的失眠可以自我處理,比較嚴重的狀況要接受醫師的治療。他說明睡眠的品質比睡眠的時間重要,良好的睡眠品質可以增強免疫力,提高注意力和思考清晰度。不良的睡眠會影響內分泌、消化系統,導致心血管等慢性病。根據研究資料,現代人高達50%以上有失眠症狀,睡眠障礙者的高血壓風險會提高19%、冠狀動脈疾病風險提高26%、腦中風風險提高13%。 睡眠是一個漸進的過程,由入睡、淺睡、中度睡眠、到深度睡眠。好的睡眠取決於足夠的深度睡眠,這段時間身體處於完全放鬆的狀態,因此得到完全的休息。年長者因為心理和生理的因素,睡眠的結構會產生變化,睡眠的時間較短較淺。
治療的原則是對症下藥,中醫主張失眠是因心神受到干擾而造成的,要自我減輕壓力,過度憂慮則要尋求身心科的幫忙。生理因素導致的失眠要針對病因治療,例如:胃酸逆流求診胃腸科,呼吸障礙求診睡眠醫療科。蕭醫師也提供一些簡單茶飲如合歡茶、菊花枸杞茶都可以助眠。保健上蕭醫師建議用腹式呼吸、足浴,常按神門、太衝兩穴位;在飲食方面多攝取維生素B群、葉酸、鈣、鎂,燕麥片、腰果、四季豆、奇異果、香蕉都是很好的選擇。維持規律作息,採用側睡,輕輕按摩眼部、臉部、頭部,對睡眠都有很大的幫助。
發現生命終極的意義-如何做好臨終關懷?
星雲大師曾説 :「對於死亡,我早已準備好了,就怕他們沒有準備好」。如何才算準備好?也許要回到最基本的問題「該準備什麼?要怎麼準備?」
3月28日依超法師在松鶴學苑播放《回眸》紀錄片,給了以上的問題一個提示,法師為松鶴人開示,臨終不只是老年人才要面對的問題,「病老死生」是生命正常的運作,凡還有呼吸的人,終要面對呼吸停止的那一刻。善用時間投資未來的生命,讓來世更歡喜自在,還能繼續學佛,弘法利生。
《回眸》是台灣第一部關於靈性照顧的紀錄片,記錄三位四、五十歲的末期病人對生的不捨,對死的恐懼。41歲的冠瑋生命只剩一個月,他遺憾不能看到就讀小學的雙胞胎長大;內向的瑤華選擇居家安寧,但她似乎有難言之隱,說不出口的難處;43歲的育姍居住在海外,生病返台被診斷為膽道癌末期,她擔心見不到4歲女兒的最後一面。他們在困頓之中,透過德嘉法師與道濟法師以及靈性關懷人員的協助,釐清自己的心願,找到穩定身心的力量,也學習因應即將要發生的事情。這個準備的過程,讓他們在人生最後的關卡能夠圓滿善終。
臨終時,病人身體的痛苦,心識的混亂,若能獲得協助而平靜的走完人生最後一程,那是何其有幸!對家屬來說也是很大的安慰。醫院安寧病房的病人有此需求,居家的病人更為需要。90年代在台灣,由一群法師探訪一家家的病人,牽起一雙雙羸弱的手,他們一邊摸索,一邊草創「靈性關懷」的架構,大悲學苑無私的奉獻,並培訓專業的義工,幫助550位末期病人克服對死亡的恐懼。但高齡化的社會,更多無助的心靈等待著救護,迫切的需求不是大悲學苑有心就能扛下的重擔,一路走來的法師們也上了年紀,擔心傳承中斷,只有留下紀錄,才能讓關愛的腳步繼續前進。
拍攝《回眸》歷時約兩年,其中因資源不足中斷過,片中為大眾示現的病患是值得尊敬的,影片殺青時,他們已放下執念,離開人間,留下的是生命的教育。2021年10月在台灣各院線上映之後引發各界的關注,日本、香港、新加坡也跟進效法。我們也藉此因緣學習回顧人生,找到為此人生大事準備的方向。
謝明華校長的人生故事
劫後餘生奮起飛揚 從海上難民到大學校長
1978年越南再度爆發難民潮,由於政府的排華政策,大批華僑被迫放棄畢生努力的成果,擠在破舊的漁船上遁入大海,駛向不可知的未來。西來大學校長謝明華是百萬難民中的一個。22日她應蔡月琴執行長之邀,在西來寺松鶴學苑講述這段劫後餘生奮起飛揚 - 由海上難民到大學校長的人生歷程。
謝明華是生長在越南的華僑,父母來自廣東潮州,父親在西貢經營房地產,母親經營一家珠寶店,家中共有八個兄弟姐妹。1978年夏季一家人與另外四十幾人共乘一艘漁船逃離越南,原計劃前往泰國,因沒有導航系統而迷失在印尼海域,又因船艙進水,漁船在無人島擱淺了兩天,直到被一位漁夫發現報警處理,警察提供基本協助後依法將他們驅離,將他們的小船拖回海上。所幸在大海上遇見一艘韓國商船,急難救助幫忙清理進水的漁船,並為他們指出可以投靠的處所。
他們在破損的船上,缺少食物和水,度日如年地漂流了14天,終於在印尼小島靠岸,接受調查卻不准上岸,兩個星期後,官方安排難民們與牲畜同坐輪船的貨艙,兩天後到了一個較大的離島,島上有聯合國難民署設立的難民營,暫時解決基本生活的問題。在難民營待了五個半月,因為大哥曾經是軍人身份,得以優先處理移民事項並幸運地得到移民美國的配額。1979年2月由雅加達起飛,經香港、日本,由夏威夷入境美國時,除了身上穿的衣鞋,行李只有一把剪刀和一包米,海關問:「為何帶這些東西?」答:「這是我們全部的財產」,2月14日終於抵達舊金山。
來到人生地不熟的新大陸,一切從零開始。14歲的謝明華等待秋天進入高中就讀,可是看在她眼裡的是年屆六十的父母為適應新環境的掙扎,母親把外公外婆留在越南的內疚與自責,兄姐為了生計起早貪黑努力工作的辛苦,這些都成了她日後勤學不倦的動力,為家人爭光變成了她必達的使命。
高中畢業後順利進入柏克萊大學,取得雙學士,並在舊金山大學完成碩、博士學位。她的求學生涯全是靠半工半讀完成的,有時還要同時兼幾份工作。她擁有30年教學與行政工作經驗,曾擔任加州聖荷西市立社區大學(San Jose City College)商業職能教育學院院長,及歐隆尼社區大學(Ohlone College)的副校長,並於2020年成為西來大學校長。一路走來她最感謝的是所有幫助過她的人,他們是她心中的菩薩。
松鶴人聚精會神聽完這場演講,紛紛表示對謝校長的欽佩。前執行長馬元美表示,「謝校長雖在艱困的環境中,還一直努力學習,奮發向上,也不忘感恩那些幫助過她的人,謝校長的經歷真的勵志,實在太讓人敬佩」;輔導員徐昌瑜也表示,「 謝明華校長的成就是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自我奮發的結果。也連想到現在的俄烏戰爭,造成成千上萬的烏克蘭人民無家可歸。這些災民在新環境要重啓人生,真的是不容易,希望戰爭早日結束,人民早日回歸正常的生活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