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題講座

依宏法師難得回到西來寺,22日特別在百忙之中為松鶴學員慈悲開示。
慈是予人快樂,悲是拔除眾苦。觀音菩薩代表慈悲,因為祂千處祈求千處應,苦海常作渡人舟。慈悲不等於善良,善良是善體人意的本份,而慈悲是善良加智慧,有了智慧,慈悲才能圓滿。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更是無條件的付出,無私的奉獻,沒有分別的對待。
「拜觀音、求觀音、不如自己作觀音」,效法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。在我們生活周遭就有很多人間菩薩,寺裡的義工、松鶴學苑的輔導員、乃至於社會上的善心人士,例如:「10元便當阿嬤」莊朱玉女長年在高雄碼頭附近販賣10元便當,散播愛心讓低收入人士也能飽餐。1935年,紐約一位老婦人因偷竊麵包來餵養她那幾個餓著肚子的孫子,而遭審判「10美元的罰款,或者10天的拘役。」時任市長的拉瓜迪亞從旁聽席站起來,脫下帽子,往裡面放進10美元,再面向旁聽席上的人說:「請每個人交出50美分的罰金,懲罰我們對一位無助老祖母的冷漠。」每個人都默默地捐出了50美分。常聽這些人間菩薩的故事,可以長養慈悲心。
現今的世界不停的戰爭,不斷的掠奪,我們太需要慈悲來改變社會的暴戾,只有學習觀世音菩薩的精神,對待他人心懷慈悲,使身口意達到真善美的境地,如此才能建設人間淨土。

慧軒法師用順治皇帝的偈語「悲歡離合多勞慮,何日清閒誰得知?若能了達自家事,從此回頭不算遲。」鼓勵學員「用心在當下」,無論年紀多大都要把眼前要做、該做的事全心全意地做好。
元朝楚石梵琦禪師有一偈頌「若人靜坐須臾頃,勝造恆沙七寶塔;寶塔畢竟化為塵,一念靜心成正覺。」表示 一念清淨心便有無量功德,但大家更記得佛經裡記載著許多放生的故事與其功德。放生的概念是隨緣幫助其他眾生延續生命,是止惡行善的體現。現代人放生常常牽涉到商業利益的行為,今天被買來放生,明天又遭到獵捕的事件常有所聞,這種殘酷的行為已經失去放生是對生命的尊重與愛護的初衷。
最近接觸到幾個信眾上當受騙的案例,慧軒法師提醒大家學佛要有正知正見,要認清楚正信的佛教道場,重要的是要覺悟修行沒有捷徑,貪圖急功近利便容易上當。


太空科學印證佛法智慧
鍾永政博士專題講座

西來童軍團總監鍾永政博士於9月2日應邀至松鶴學苑,以「從太空科學探索來印證佛學真理」為題,帶領聽眾穿梭於宇宙與佛法之間,探討兩大領域如何在差異中交融互補。
鍾永政自1998年加入西來寺,目前仍服務於西來童軍團和三好學園。他擁有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航太工程博士學位,具三十多年航太專業資歷,曾參與空軍計劃及飛彈防禦系統等重要專案。他認為,科學的邏輯與佛法的智慧不僅不相違背,更能相輔相成。
科學與佛學皆致力於追求真理,但途徑各異:科學透過設計、分析與實證,強調可觀測與可驗證性;佛學則藉由自我觀照、三寶薰修與內在體證,趨向心性覺悟。前者側重外在驗證,後者着重內在體驗,二者交融或可拓展人類對真理的全面理解。
從宇宙結構來看,科學將宇宙劃分為太陽系、銀河系等層級,銀河系中更有數以百億計的恒星系統。而佛經所述「三千大千世界」則展現更為深邃複雜的宇宙觀。佛教提出六道輪迴,描述生命在不同存在狀態間的流轉,而科學僅確認可觀察的生命形態。
航太科學的發現,某種程度上呼應了佛法的一些觀點。例如「時間的相對性」:國際太空站每90分鐘繞行地球一周,太空人一日內可見到16次日出日落;月球一天約是地球29天。此外,恒星的生滅循環,從核燃料耗盡、重力坍塌至星球爆發、殘骸形成黑洞、再生新星,也印證「諸行無常國土危脆」之理。
在太空任務中,團員需於狹小環境中生活、工作,克服各種挑戰。此時佛教精神顯得尤為可貴:
「六和敬」:見和同解、戒和同修、身和同住、口和無諍、意和同悅、利和同均。「四不原則」:不忘初心、不請之友、不念舊惡、不變隨緣。便是維繫和諧的重要依託。
面對無常與挑戰,調整心態實為生存的智慧。詩人筆下不乏對無常的感悟,例如:楊慎的「青山依舊在,幾度夕陽紅」,蘇軾的「長恨此生非我有,何時忘卻營營」,至今仍發人深省。青原惟信禪師曾提出人生的三種境界:
1. 見山是山,見水是水。
2. 見山不是山,見水不是水。
3. 見山還是山,見水還是水。
從分別心、般若心、平常心,逐步修行。若能放下執著,體會萬物皆為眾緣和合的假有,即是學佛的一大進步。
透過鍾博士的分享,我們不僅理解太空科學與佛學對話的可能,也深刻體會到:無論在太空或人間,唯有合作、包容與內心覺照,才能在廣袤與無常的生命旅程中找到依靠。
練氣強身 氣息融入歌聲
鄭本華 老師
氣息是唱歌的基礎,只有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,才能唱出健康而有力量的聲音。希望大家能在日常練習中,不斷提升歌唱技巧與身體素質。練習前,保持全身放鬆;練習時,隨時注意身體狀態,若疲倦可坐下休息;姿勢可依個人需求調整,以保持舒適與放鬆。
吸氣時:
- 雙手放在腰腹兩側,感受腰腹的膨脹。
- 小腹微收,再大口吸氣,肩膀不要聳起。
- 嘴巴與鼻子同時吸氣,擴張胸腔以增加肺活量。
- 吸氣時要深沉有力,氣沉丹田,力量集中在下半身與腰腹,不要停留在胸口。
- 可將雙手輕放背部,感受胸腔與腰背的擴張。
- 吸氣4秒。
憋氣時:
- 胸腔、頭腔和腹腔同時打開,維持體內空曠感。
- 嘴巴自然放鬆,避免過度憋氣。
- 憋氣7秒。
吐氣時:
- 嘴巴自然放鬆,避免過度憋氣。
- 若感受到腰腹輕微酸痛,代表訓練有效。
- 吐氣 8 秒。
- 用「斯」或「嘿吼吼」的聲音來強化聲音力度。
按以下口令進行:
- 吸氣4秒:1、2、3、4。
- 憋氣7秒:1、2、3、4、5、6、7
- 吐氣 8 秒:1、2、3、4、5、6、7、8
這些呼吸技巧能夠提升肺活量,每天早上花 3 分鐘練氣、強身,幫助說話更響亮、唱歌更輕鬆。


彌陀法會緣由與念佛法門
西來寺訂於12月22日至29日舉行「彌陀佛七法會」。今日恰逢彌陀聖誕,又是法會開始之前,執行長錢學儉禮請妙忠法師為學員講解「彌陀法會與念佛法門」。
相傳永明延壽禪師身為吳越王忠懿王的國師,有一次忠懿王舉辦無遮大會,敬邀十方眾僧前來應供,會後皇上詢問禪師:「今日有無聖人前來應供?」禪師回答:「那一位長耳和尚就是定光古佛。」皇上趕忙派人追趕並以大禮恭請接受供養。長耳和尚不願赴會,只長嘆了一句:「彌陀饒舌!」就坐化了。忠懿王回頭再去找永明禪師時,禪師也隨之圓寂。有了這段阿彌陀佛示現作永明延壽大師的公案,後世便將大師的生日,農曆11月17日,定為阿彌陀佛的吉祥聖誕日。各地寺院在這段時間舉辦「彌陀法會」,讓大眾有機會勤修淨土法門共成佛道。
妙忠法師開示,對於娑婆世界眾生,念佛法門最為相應。念佛的目的是靜心,要靠自己二六時中精進用功。他強調,念佛要求清淨自修,唯有老實念佛才能得力,勉勵大眾要以菩提心來念佛,自利利他,讓自己成為周遭的一股穩定的力量。
發願也很重要,所謂「金剛非堅,願力最堅」,在學佛的菩提道上,難免會遇到困難或業力障礙,缺少願力,便無法克服困難。師父發給大家一張祈願卡,把自己的發願真誠地寫在粉紅色的菩提葉上,並鼓勵大家今後要常常思考如何落實今天所發下的願。

人生真相知多少
西來寺松鶴學苑於12月3日禮請佛光山文化院院長依空法師從佛教經典的角度闡釋「人生真相知多少」,並分享身為佛光山長老所感受到「老」的幸福與可貴,鼓勵長者規劃五老人生:「老身、老本、老伴、老友、老趣」。法師幽默風趣,妙語如珠,聽眾從歡笑中獲取佛法的生活智慧。
依空法師透過研讀大量佛經,與大家分享人生的壽命法則、欲望的追求、煩惱的產生,乃至於臨終大事等議題。對於大家最忌諱的臨終話題卻是至關重要。根據《俱舍論》與《大毘婆娑論》依空法師歸納中陰的歷程依序為臨終中陰第一明光、臨終中第二明光、昏迷、實相中陰和投生中陰。肉身停止呼吸,但意識尚未離開便可以體會臨終中陰第一明光,生前沒有積善的人,第一強光彈指而過,一般人可有30分鐘到一個小時,修行者則有三至七天,或更久。當意識突然清醒,但不知自己是否已經死亡,會出現較弱的中陰第二明光,平常人有大約3天至4天,證悟能量高者可達7天以上。接著意識再度陷入模糊,進入昏迷階段。實相中陰介於頭七到二七,意識脫離肉體,業力開始作用,自知已經死亡,顯現各種幻像。從三七到七七都屬投生中陰,具神通力,顯現六道的景象。決定往生的力量是隨業、隨緣、隨重、隨念、隨習、隨願。
空師父提點大家,臨終的一剎那,要提起正念,觀想佛光接引,稱念佛號,為此人生大事做好準備,超越恐懼,了生脫死。

用音樂療癒身心
鄭本華老師是中國音樂學院社會音樂高級講師,林耿賢老師是北京歌劇院歌劇首席聲樂家,也是鄭老師的公子。兩位老師根據五音養五臟的理論,在唱歌練氣的過程中,透過呼吸找到「氣」之所在,增強氣息就像給身體充電一樣,對健康有很大的助益。
鄭老師指出,首先要端正坐直,雙手輕輕放在膝蓋上,微微閉上眼睛,保持脊椎垂直的狀態,肩頸放鬆,找到平衡點之後,深呼吸。每一次的呼吸,鼻子吸氣,感受氣息在體內的流動直到丹田,想像丹田處有一團小小的火苗,一股暖流緩緩上升,最後從嘴巴一點點吐出,通過呼吸帶動身體和心情的放鬆。
接著,林老師教大家用五個不同的聲音:阿、絲、吹、呼、V,配合鼻吸口吐的單向呼吸,氣息吐盡之後,用心體會每個字最後力量的落點處都不一樣,它們對應到心、肺、腎、腸胃、肝膽中焦等臟腑。練習的要點在於意念專注在氣息的流動,吸氣時,讓氣息清晰地從鼻子進去,氣沉丹田,形成一股暖流,張嘴發出那個字的聲音,意想對應的臟腑,並將身體的不適隨著吐氣帶出體外,屏息3秒,再次吸氣。每天這樣練習,可以達到鍛鍊身體的目的。
最後,兩位老師引領大家用腹式呼吸,教唱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大家全神灌注,用這堂課學到的知識,用心唱出六字洪名,無量光、無量壽、無量覺,餘韻不絕。



